• The Economic Value of Wetlands (video)

    Read in Chinese: 15 November 2016, The Paulson Institute


    Continue reading
  • Tundra Swan re-sighting

    Dr. Diana Solovyeva & Prof. Cao Lei With joint effort of Chinese and Russian Academies of Science…


    Continue reading
  • Pesta Sayap 2016 – Welcome to the Birds

    22 October 2016, Malaysian Nature Society The Malaysian Nature Society (MNS), with the support of Majlis Daerah Kuala Selangor and See Hoy…


    Continue reading
  • Satellite tagged bird spotted and photographed in China

    17 November 2016 Rebecca Lee, Saving the Spoon-billed Sandpiper Today, Jonathan Martinez managed to catch-up with one of the satellite tagged Spoon-billed Sandpipers, HU, near…


    Continue reading
  • Why ET, HU or CT might lead us to missing spoonie sites

    15 November 2016 Rebecca Lee, Saving the Spoon-billed Sandpiper With the third Spoon-billed Sandpiper…


    Continue reading
  • Benthos Survey 2016

    Chris Hassell, Global Flyway Network The field report Anna Plains and Roebuck Bay  Benthic Invertebrate Mapping 2016 was…


    Continue reading
  • 湿地•视频︱拯救红腹滨鹬

    选择其他语言: 保尔森基金会 红腹滨鹬每年秋季都要飞越两条危机重重的迁徙路线,才能抵达越冬地过冬。一条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这条路线上的多处停歇地因围填海工程等人类活动而遭到破坏。而在另一条迁飞路线—-经美国抵达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的路线上,红腹滨鹬则因鲎(俗称“马蹄蟹”)的过度捕捞而陷入困境。中国沿海湿地的迅速消失给红腹滨鹬带来极大威胁。让我们通过康奈尔鸟类学实验室的介绍来了解这种美丽、但受到威胁的候鸟。 红腹滨鹬 事实 红腹滨鹬和其它许多鸟类一样,不会倒嚼未消化的坚硬食物,而是直接通过粪便排出。因此,研究者可通过分析粪便内容物来了解其食物消化率。 迁徙途中,红腹滨鹬会在传统的停歇地大量聚集,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滦南湿地便是其中之一。由于红腹滨鹬的主要食物—光滑河蓝蛤的密度高,每年春季,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80%的红腹滨鹬都会在此停歇、觅食,以补充能量。但是,由于滦南湿地周边地区被围垦,红腹滨鹬的生存已经受到极大威胁。该湿地的保护状况直接决定着红腹滨鹬能否顺利抵达北方、并成功繁育后代。 在地球的另一边,美国的特拉华湾是红腹滨鹬春季迁徙途中的一处重要停歇地,此时正值鲎的产卵季,鲎卵就成了红腹滨鹬的美食。每年此时,大量的红腹滨鹬格陵兰亚种种群聚集于此,我们甚至可以在一天之内看到该种群近90%的个体。但是,人类对鲎的过度捕捞使得红腹滨鹬食物短缺,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据环志记录,最长寿的红腹滨鹬个体至少可以活15年零11个月。1986年,一只红腹滨鹬在美国新泽西被戴上鸟环;2001年,这只红腹滨鹬在特拉华的一次环志行动中被再次捕获,并被放飞。 食性: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尤其是双壳类、小型腹足类和甲壳类动物。繁殖期间也以陆生无脊椎动物为食。 习性:红腹滨鹬喜欢在浅水处觅食,有时将喙插入泥水中探觅食物,可以吞食整只小型软体动物。虽然红腹滨鹬在越冬地会聚集成群,但它们的繁殖对会占据繁殖领地,彼此往往要相距1公里左右。 保护:红腹滨鹬是全球性物种,《IUCN红色名录》已将其列为近危种。在传统的迁徙停歇地大量聚集的习性使得红腹滨鹬易受污染和关键食物资源丧失的威胁。河北滦南湿地的红腹滨鹬种群数量最高时曾达6万只,但近年来由于周边区域的围垦等因素,2015年其数量已经下降到2万余只。在北美洲,红腹滨鹬有三个亚种,数量也都在减少。从1980年代中期到2003年,从北美洲迁徙至南美洲越冬的红腹滨鹬种群数量已经减少了50%以上,而被列入美国“联邦受胁物种名录”。2012年的调查显示,红腹滨鹬三个北美亚种种群的繁殖个体总数约为13.9万只。北美红腹滨鹬被列入“2014年美国鸟类状况观察名录”,这意味着如果不采取保护行动,这些种群将成为受胁或濒危种群。   原文: http://www.paulsoninstitute.org.cn/index.php/paulson-blog/2016/11/08/video-saving-the-red-knot/


    Continue reading
  • 湿地•视频︱拯救神奇候鸟我们有时间

    选择其他语言: 保尔森基金会 科学家们至今仍未完全了解水鸟迁徙的奥秘。   斑尾塍鹬从阿拉斯加一路南下飞往新西兰,中间不曾停歇。 如果候鸟遇上顺风,它们的时速有时最快可达60英里! 鸟类为什么要迁徙,又如何迁徙?鸟类在长途飞行中如何找到自己的迁徙路线?它们为何要成群结队地迁徙?它们又如何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出发去繁殖下一代或是前往过冬地? 科学家尚不能完全确定鸟类如何找到迁徙路线。但是,我们可以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解释中窥见一斑。 “候鸟体内似乎有一个全球定位系统(GPS),这个系统帮助它们每年沿着同样的路线迁飞。幼鸟可能借助太阳和星星的方位来定向,而一些研究人员则认为鸟类也能辨认出地标。 鸟类身上的某些器官也使得它们有出色的定位能力。鸟的眼睛与名为“神经簇N”的大脑区域互动,而该区域也许可以帮助鸟类辨别北方。鸟类内耳细胞中的铁微粒也可帮助鸟类辨识方向。 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鸟喙也为鸟类的定位做出了贡献。它能帮助鸟类准确定位自身所处的位置。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鸟类可以在迁徙过程中嗅出自己的路线。这种“嗅觉地图”可以帮助鸟类确定地势与地形。联结喙与脑的三叉神经则帮助鸟类估算自己的准确位置。研究人员认为,三叉神经能帮助鸟类评估地球磁场的强度,两极磁场较强,而赤道磁场较弱。 鸟类如何导航?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给出了以下解释: 眼:利用太阳和星辰的位置定位。眼与脑之间的化学反应、利用磁场导航的能力同时起作用,使得鸟类感知方向,判断哪个方位是北方。 喙:鸟类可以运用“嗅觉地图“来闻出它们周围的路线,鸟类的嘴部神经有助于它们确定由地球磁场和地球本身导致形成的飞行角度,这就有助于鸟类调整飞行方向,前往某一特定特点。 耳:鸟类内耳中的铁微粒帮助它们通过地球磁场辨识方向。   原文: http://www.paulsoninstitute.org.cn/index.php/paulson-blog/2016/11/02/video-the-miracle-of-migratory-shore-birds/


    Continue reading